学党史丨讲党史故事 兄妹开荒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有这样一幅照片:黄土高原的寒冬,广场上人山人海,舞台上只有两个演员在扭秧歌。什么秧歌有这么大魅力?故事还要说回到1942年的延安。
当时的延安,是全国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但文艺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鲁艺演大戏成风,一演就是《日出》《雷雨》及外国戏,老百姓根本看不懂;有人以为作家可以不要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甚至主张“暴露黑暗”。朱德曾说:“好多战士英勇牺牲在战场,还不知道姓张姓李,这是我们的罪过,而且还是你们文艺的罪过。”
针对这些问题,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会上,毛泽东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号召“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
当时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中有一对“父女劳动英雄”马丕恩、马杏儿,他们每日开荒十多个小时,成为劳动模范。在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引领下,鲁艺的王大化等决定把这个故事改为“兄妹开荒”,以秧歌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为做到逼真可信,演员们扛起镢头上山,边开荒边排练。
1943年春节,延安城南门外广场,军民两万多人集会,《兄妹开荒》登台,演“哥哥”的王大化肩扛镢头和扮演来送饭的“妹妹”的李波逗乐,浓郁的泥土气息,昂扬的精神面貌,定格成了这张永恒的照片。毛泽东当时也在台下观看,赞道:“这还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
这台仅有两百多字的小戏,轰动了整个边区。秧歌队走到哪里,老百姓就跟到哪里。军民一起扭秧歌成为边区特有的风俗,许多老革命回忆起当年,都自豪地说“我们是扭着陕北大秧歌走向全国,迎接胜利的”。时至今日,《兄妹开荒》仍是陕北秧歌的主打剧目。
(诵读者:金泰氯碱神木电石 赵阿俊)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