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党史丨讲党史故事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时间:2021-07-17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我们国家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许多新的问题。党领导人民继续前进,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实现,朝鲜停战谈判双方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协议,战争可望不久结束。这表明,我国已具备了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条件。党及时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主体当然是国家工业化。这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是改变中国落后状态而臻于富强的关键所在。现在,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迈开大步前进了。 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而贫富差距的出现又引起党和政府对两极分化的关注。在城市,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斗争时起时伏,给国家经济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这种状况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这样,就把对国民经济实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经过将近一年的酝酿,形成和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这是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创立时就确定的奋斗目标。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首先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然后才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至于何时转变到社会主义阶段,需要在革命发展的实践进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实践,党中央认为,制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任务,时机与条件已经成熟。原因在于∶一是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物质基础。二是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并已进行了初步改造。三是已经积累了土改后农村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实际上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四是从国际环境看,资本主义国家很不景气,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这也是促使党认为应当提出开始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一个因素。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在党内迅速统一了认识,也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新纲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上来,兴高采烈地迎接和投入新中国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高潮。 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制定一部切实可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中期计划,是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工业化主体任务的重要步骤。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使中国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毛泽东早就讲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但是到1952年,我国工业化的起步点,仍然是很低的。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占43.1%,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只占35.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这样的新兴独立国家。1954年,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较量、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状况的要求显得尤为紧迫。考虑上述实际情况,党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要求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中国实现工业化,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才能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化,真正赢得经济上的独立。 为准备进行有计划经济建设,我国从1951年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较好地处理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几个重大关系,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同时不放松农业、轻工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科学进行工业布局,改变我国工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状况;根据我国国力,积极稳妥确定工业、农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地结合起来;既要争取外援,同时又强调自力更生,国家建设应以国内力量为主。这些对于后来我国经济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从1953年开始,经济建设工作有计划地在全国展开。全国城乡迅速形成参加和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热烈氛围。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对工业化的无限憧憬,激发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从未有过的劳动热情。"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这种充满时代精神的号召,生动反映了工业化目标所激发的建设热情。新中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工业建设战线喜报频传。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生产典礼。包头、武汉的大型钢铁企业先后开始施工。限额以上的较大项目,平均每天都有一个开工或竣工。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和不合理布局大大改观。五年间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 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新中国迅速从废墟上站起,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要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砥砺革命精神,传承奋斗基因,进一步增强同党同心奋斗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诵读者:财务管理部副部长 崔志宏) |